社会态度与行为
要求:
1、了解社会态度的实质、结构与作用,印象形成的实质、影响因素,印象管理的实质与自我表现策略。
2、理解社会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,社会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机制,依从、顺从和服从的实质、原因与技术,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实质、原因与方法。
3、结合实际分析如何促进社会态度的改变,如何促进助人行为的出现,如何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。
(一)社会态度及其改变
1、社会态度及其作用
(1)什么是社会态度
(2)社会态度的结构
(3)社会态度的作用
认知、行为、记忆过渡、自我价值保护、激励。
2、影响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素
(1)经验的情绪后果
(2)需要的满足
(3)知识水平
(4)家庭背景
(5)参照群体
(6)文化因素
3、社会态度的改变
(1)社会态度的自我防卫
抗拒反应、心理惯性、“保留面子”、笼统拒绝、贬损来源、歪曲信息、论点辩驳。
(2)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
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;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;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。
(二)印象形成与管理
1、印象形成
(1)什么是印象形成
(2)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
自然特征、社会特征、心理特征。
(3)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
2、印象管理
(1)什么是印象管理
(2)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
逢迎、恫吓、自我抬高、显示、恳求。
(三)社会影响
1、从众、依从、服务
(1)从众(性质、原因)
(2)依从(性质、技术)
(3)服从(原因、影响因素)
2、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
(1)社会助长(性质、方法)
(2)社会惰化(性质、原因)
3、助人与侵犯行为
(1)助人行为及其促进
①助人行为与旁观者效应;②助人行为的促进与培养(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;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;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;运用社会影响策略;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)。
(2)侵犯行为及其控制
①侵犯的实质;②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(宣汇,运用社会制约,提高道德水平)。
情绪
要求:
1、了解情绪的含义、分类,情绪的产生与表达。
2、理解情绪的性质、情绪与认知的关系、情绪的主要理论。
3、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、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。
(一)情绪的基本概念
1、什么是情绪
2、情绪的分类
(1)基本的情绪分类
快乐、悲哀、愤怒、恐惧。
(2)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
心境、激情、应激。
3、情绪的性质
(1)情绪为刺激所引起
(2)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
(3)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
(4)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
4、情绪与认知的关系
(1)情绪与认知的联系
①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;②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。
(2)情绪与认知的区别
①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,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;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,情绪活动随意性弱;③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。
5、情绪的产生与表达
(1)情绪的产生
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,脑电和皮肤电变化。
(2)情绪的表达
①面部表情;②身段表情与手势;③言语表情。
(二)情绪理论
1、詹姆斯——兰格的情绪理论(外周神经)
2、康侬——巴德的情绪理论(中枢神经)
3、沙赫特——辛格的情绪理论(认知中介)
(三)压力、情绪与健康
1、压力的性质与来源
(1)压力的性质
(2)压力的来源
生理因素、心理因素、社会因素、文化因素。
2、压力与身心健康
(1)压力与生理的应激
警觉反应阶段、抗拒阶段、衰竭阶段。
(2)压力与心理的反应
抑郁、焦虑、恐惧、情感淡漠、躁狂。
(3)压力与心身疾病
3、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
(1)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
(2)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
(3)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
(4)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
(5)建立良好人际关系,宽以待人
(6)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
评论
全部评论(0)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